文化创意焕发古宅生机
2017-07-05 来自: 临朐华松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1337
在传统古建筑中融入现代艺术的创意,变死板的保护古建为动态的传承文化,近一年来,随着姑苏区、保护区的成立,这种对古城保护及文商旅融合的创新正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实践中。
稳步推进的虎丘地区综合改造、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天赐庄片区保护与利用、“两河一江”环境综合整治、渔家村村庄整治与利用、古建老宅保护利用、古城墙保护修缮等工程正谱写出姑苏繁华的新乐章。
与此同时,三区合并后,“大旅游”概念逐步成形,依托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整合文化旅游产业链,使姑苏成为中外旅游的优选地之一。
移建保持原汁原味
能用的老构件尽量再利用
“整体移建、原汁原味。”谈起丁宅的保护修缮,全程参与土建工程的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有限公司管理部工程师陈桂林记忆犹新。
他告诉记者,在首批试点保护修缮的十二座老宅子中,丁宅是比较特殊的一座。因为这座老宅子并非在原址(大儒巷6号)翻建,而是整体移建,从大儒巷西入口,移到了大儒巷东入口(大儒巷54号)。
据介绍,丁宅原本紧邻长发商厦,原先是一座七进的大宅。经历了多次变迁,年久失修的老宅子,仅存下四进的清代建筑和一些附属建筑,其梁架结构具有明代风格。保护修缮前,文物专家就对丁宅保护提出了原地修缮及移建至原大儒巷农贸市场地块两套方案。考虑到原地修缮虽能比较完整地保留文物建筑历史信息,但周边环境已发生变迁,原地保护难度较大,而且就算原地修缮了,也是缩在长发商厦的高楼之后,不利于文物保护和利用。所以,确定了移建保护,把丁宅整体移建到现址,与平江路仅一桥之隔,使其和周边环境协调互补,也更方便延续和发挥价值。
“移建关键是保持原样,因此前期测绘至关重要。”据了解,移建工程由常熟古建园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施工,其现场负责人介绍说,整座宅子土建工程实际开工时间只有7个月,但对原宅的整体测绘,残存木石构件的摸排和编号,就花了3个月时间。“在前期摸排中,确实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木石老构件。”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原宅里颇具价值的,莫过于两根四架雕花大梁,这两根大梁完全没有虫蛀霉烂,保存得很好。移建之后,这两根大梁被用在了原来位置。不过绝大多数木构件,已经全部或部分霉烂蛀空。“在不影响保障的前提下,能用的原材料,尽可能被利用,有些部分霉烂的木头构件,进行拼接修补后再利用。”石头不存在霉烂虫蛀的问题,所以原宅几乎所有的石构件,包括石库门、台阶条石、磉石柱础等,全部被用在了移建后的丁宅的原先位置,因此,移建后的丁宅,超过 30%的材料来自原宅。
土建工程费时八个月
建筑遵循古法不用一根铁钉
依据原样移建的丁宅共分四进,建筑面积共约1600平方米。这样一座传统的苏式宅院如果按照现代的土建方法,不用四个月就能完工。但是丁宅自2011 年12底开工,2012年8月土建工程验收,前后用去近8个月。如此“大费周章”,原因在于丁宅的地基处理非常困难,同时,它完全按照古法建造,整个宅子主体建筑没有用一根铁钉,全部是利用榫卯拼接的。
陈桂林介绍说,按照建筑要求,丁宅的地基需要有3米深的地基,但是由于大儒巷54号周边都是民宅,如果按照常规办法打桩基,至多挖到一米多深。因此施工单位采取了先注浆加固再开挖的办法,来保证工程质量和周边居民不受影响。“这道工序前前后后用了大约3个月时间,待地基做好以后,熟悉古建技艺的老师傅才进场。”陈桂林说,建造时,完全按照丁宅原来的布局,先铺设石基,然后竖屋架,先是柱子,后是梁,大的屋架搭好后,再把小的木构件配上去。所有木构件之间,都是利用传统的榫头铆合住的,没有用一根铁钉。
“榫卯可是个技术活。”老师傅说,因为木构件中有一部分是原宅上拆下来的,榫头、枘凿等都已经有了固定大小和角度,新配的木构件,只能去凑这些原有的木构件。所有木构件在定型拼接前,都要先放样,角度大小稍有出入,就会铆合不上。
新配的材料其实也是老材料。因为霉烂虫蛀,移建的丁宅70%的木构件材料需要新配,但新配的材料也必须是差不多年代的老木头。老师傅介绍,因为新木头含水率高,本身容易开裂,与老木头拼接后,铆合处也很容易会出现变形。另外老木头经长时间使用,受力时间长,基本已经定型,新木头则还没长时间受力,时间长了容易下沉弯曲,所以不能使用在丁宅移建中。
文化创意激活古宅
为古城旅游赢得新支点
如今,走进丁宅,首先见到的是明代风格的扁作梁、古典庭院特有的旧石板。而来到第三和第四进楼厅之间的荷花池,池中央矗立的是不锈钢的荷花雕塑,再往里走进第三进楼厅,还能看到青铜的莲蓬雕塑。“把当代艺术放进苏州传统建筑中,是一种碰撞和混搭,它给我们保护古建老宅开启了一条新思路。”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平表示,古宅保护的手法很多,在苏州修缮完成的古宅中,有的变成了民宿,有的做成了商务会所,但艺术馆的落户,不仅激活了古宅本身,更是文化传承有了载体。
对于陈建平的观点,姑苏区文商旅局产业发展、旅游处处长吕俊深表认同。他告诉记者,王小慧艺术馆和丁宅的融合,也给苏州的文化旅游带来了新的契机。他们打算以王小慧艺术馆作为一个支点,围绕它设计相关的苏州特色文化旅游线吸引外地游客。吕俊表示,艺术馆的桥对岸便是平江路,在那里,游客们可以体验到传统的苏式生活,而跨过小桥,迈入大儒巷,抬眼看到的是化身王小慧艺术馆的苏州古宅,体会到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是一种文化的创新。
今后,苏州自然还会打造类似的文化旅游支点,但并不会全部建成名人艺术馆的模式,而是按照每个古宅不同的位置、格局、业态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如潘祖荫故居会经营文化客栈,潘世恩故居筹建苏州状元文化博物馆等。“这些古宅将作为支点连成线再连成片,包括今后的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虎丘历史文化片区也要联合起来,共同打造苏州特有的文化旅游产业。”